13/02/2013
調景嶺故事館
《周刊巴爾幹》不是一本新聞周刊,也不是全本報導巴爾幹半島的周刊。儘管它每期都有兩頁簡報十一個巴爾幹國家的一周大事。周刊以文化、生活、當地風情和飲食為主,主辦人張桂越說:「重點是文章,Touch,要接觸當地人和事,才有感覺,讀者會被文章吸引進去。」
《周刊巴爾幹》不僅僅是講巴爾幹,文章涉及台灣、香港。其中有一篇張桂越寫的《昨天,我到調景嶺》。
文章講她小時隨父親逃難到香港居住調景嶺,後在十多歲時父親從台灣調到香港調景嶺任慕德中學宗教部主任,她又在調景嶺居住了三年。調景嶺,曾經是國民黨在大陸打敗後,一大批追隨蔣介石的將軍、縣長和一大群對中共治國沒有信心的人,逃來香港的避難所,有小台灣之稱。有部分人在香港發了跡,有部分人轉去了台灣。調景嶺有著國共內戰之後,追隨國府的人落腳香港的集體回憶。作者在五六十年後重遊舊地,發現已變得與其他的都市風光沒有分別了。於是,她建議香港建一個「調景嶺故事館」,因為,「把調景嶺變沒了,變不了山河變色的餘悸與仇恨,調景嶺故事館將是個具象的、寬恕的動力,一個和諧的驅動程式」。
建議很好。文章也很好。只不過香港政府和市民都善忘,相信不會有人跟進作者的建議。但無論如何,《周刊巴爾幹》有這樣的好文章,我希望它能撐得下去。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