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2016
築福隨緣.有機為善
以下,是築福農莊的一位義工,兩年來的感受,原文刊出,我並無刪改,只配了圖和寫了後記。
每周日來的義工。
2013年12月時農場樣已清走了,人行不過的矮林、雜草。
重近一斤的匙羹白菜。
今時農場樣。
在防蟲網內種的菜心不能用農藥,只好用防蟲網。
今年人日吃湯圓。
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一段經歷,或為這段經歷寫下一段這樣的文字,適逢築福農莊的運作正式踏入第三年,忽然很想為過去兩年多的經歷寫下一些記憶。2014年1月某一天,偶然地看到石Sir在《晴報》專欄上有關農曆年初三開耕的短文,對石Sir的認識只是偶爾通過報章或電台所得的一些模糊印象,感覺上他是一個通過個人努力而成功而又不避基層出身背景,敢言又帶點風趣,並似乎在各方面頗有見地的人。我個人對農耕是有興趣的,但沒有經驗,年初三赤口嘛,便約同姐姐再牽着我的兩頭狗狗在當天看熱鬧去了,沒有想到的是,這一看便看了整整兩年多的時間。
共同努力 克服大自然困境
第一個印象:喔噢!不會吧?
場地篇:喔噢~農場!不會吧?聽說有二十萬平方呎的面積,走了一圈,場地似乎經過平整,兩間孤零零的老石屋旁,水泥地上立着幾個臨時的小帳幕作遮陰之用,一間破舊鐵皮屋幾個膠棚。未見肥沃的泥土,眼盡處黃泥以外還是黃泥,風起處沙塵滾滾,樹根雜草叢生,廢料雜物東一堆西一堆的,農耕機器似乎欠奉。對於種植只有白丁水準的我心裏在嘀咕着,開甚麼玩笑,這地怎麼種?開荒要開到甚麼時候?要花多少錢?驀地裏陶淵明歸去來辭並序中的兩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忽然泛上心頭!噢,眼前的恐怕是田園已蕪,非田園將蕪也,但既來之,則安之,看看熱鬧再說吧。
人物篇:喔噢!這就是石Sir?不會吧!作農夫打扮,一身破舊衣裳,看起來很平實但帶點土味和幾分傻氣,跟想像中的形象搭不上,哦,來耕種嘛,當然是農夫Look吧。當時為數約過百的路人甲乙丙已經聚集在石屋前空地,心想既來之,則安之,聽聽再說吧。萬沒想到這隨遇而安的想法,一晃眼已經是兩年前的事情!想不出甚麼理由去解釋這一段經歷,看來是一切隨緣而已。
築福農莊的理念:有機為善
「築福是一個道場,通過義工團隊及有限的基本人員作有機耕種,收成的四分之一會無償交與恒基地產屬下的家園便利店,以優惠價提供給有需要的家庭。餘下的會提供給社會大眾,銷售所得作為農場日常營運經費,若尚有盈餘,將作善舉。」這是石Sir所給我們一眾義工朋友所道出的理念,後來成立的管理委員會把這理念歸納成「有機為善」四字,並成為築福農莊的宗旨。
默默付出 為社會善意滿溢
缺缺缺與不缺的第一年:
從兩年前的年初三開耕日拿起鋤頭鋤第一個樹根,用手撿起第一塊石頭的那一刻開始,整整約有一年的時間,每周日為數平均60至80人的義工團隊,與石Sir和他的多年戰友陸志強先生(石Sir口中的陸兄,我們口中陸Sir)還有玲姐姐一起並肩作戰,在依賴唯一的水源條件下努力開墾,但無奈地在缺基建,缺肥沃泥土,缺黃花沙,缺天然肥料,缺就手的農耕機器,缺固定員工,缺這缺那,就是不缺蟲害和紅火蟻的環境下,度過了炎炎夏日,暴風暴雨以至因淹水而導致水土流失的日子。中間幸有不少有心人為所缺物資奔波,購買泥土,獲贈機器和無限量供應的有機菇泥和雞蛋殼等,才能勉力開墾田地開始小規模耕種,細數一下,首年中竟有數月的時間是在四處張羅和望天打卦的日子中度過。
百廢待興的第二年:
2014年11月30日,一個寒冷的周日,石Sir和陸Sir與7名懷着不服輸心情的義工朋友,冒着凜烈北風在鐵皮屋中圍座,討論農場前途後決定組成築福農莊管理委員會(現任委員共11人)。在過去一年中通過分區管理作組職性的發展,熱心的義工朋友沒有一刻停頓的拿起鋤頭鋤呀鋤的,使用微耕機犁呀犁的,為的是要爭取開闢出多一列的耕地以便可以下種,在不使用任何農藥下又要架設防蟲網來防蟲,另外也透過養育蚯蚓和堆肥,悶燒草木灰等自製天然有機肥料以求日後能自給自足。從首年在場內廣種100株香蕉和木瓜樹苗開始,到大約一年後讓一眾義工朋友們可以親自收割並品嘗自己親手栽種的紅菜頭、小冬瓜、春雞形白蘿蔔、番茄、木瓜、超薄皮香蕉、花生、番薯、玉米和各類葉菜。
各類收成在賣相上雖然可能有遜於市場上的常規菜,但在品質上卻是更優質的有機作物。大家都明白,這除了是一眾戰友們以汗水由無到有的一丁點收成外,也是有賴於一些雖然很少到場內,卻默默在場外為築福農莊出力獻策的有心人的寶貴收成。也許有人會問到底是一斤有機菜重些還是一斤汗水或一斤心力重些?義工朋友們臉上滿足的笑容,相信已經給了大家一個答案。
緣分維繫 眾人合力來行善
穩定發展的第三年:
回顧過去兩年的時間雖然過得不容易,卻為長遠發展上所必須的基建,和義工間的感情和合作默契上奠下了一些基礎,更在水利工程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在陸Sir和數位對工程有經驗的義工努力下,在去年年底成功的應用一個已退役,約25噸容量的牛奶缸作為中途供水站,全新的灌溉網路以利用水向低流的物理水壓為原理,既節能又環保,為農莊日後要發展的滴灌系統打下的一個良好的基礎。
築福農莊也是一個有情的園地,農莊內有一位大家長,我們都隨着她的孫女兒叫她嫲嫲,年屆70多歲的嫲嫲具有積極樂觀的性格和陽光一般的笑容,自兩年前的年初三開耕日開始,幾乎每周三和周日都會到來,或做一些體力能應付的簡單農務工作,或做環保酵素,或醃製雪裏蕻,或東摸摸、西摸摸的整理雜物。自大約半年前開始更主動提出在每周日為義工們準備午膳。大家能在炎熱的夏天享受到消暑的洛神花薏米水,在寒冬有一碗熱粥和蒸番薯果腹,在剛過去的正月初七團拜日品嘗到熱呼呼的甜湯圓和越南米紙卷,全賴有這一位熱心而又不辭勞苦的眾人嫲嫲的無私付出,為此,我們稱農莊內這唯一的戶外廚房為「嫲嫲的廚房」。既然在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展望第三年,是更進一步全面開耕和提升義工的種植技術,多栽種各類作物以追回首兩年因出產不足而未能十足兌現的承諾。
回饋社會的更多年:
築福農莊的誕生,義工之間的聚合似乎離不開緣分二字,要維持這分緣分就要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要讓一個田園已蕪的土地獲得重生也絕非一兩年的時間可以辦得到。當築福農莊以「有機為善」作為宗旨而經營的同時,也代表了一種使命感,為的是集合一點微薄的力量為社會做一點小事,一點回饋。期望這精神得以延續更多年,讓這個園地能為社會多做一點事情,帶來多一點祥和,讓有需要的家庭可以以低廉的價格享受到有機菜。
後記:築福農莊打從開始,就是以義工為核心的一個農場,不少人起初都不看好,認為義工沒有這個恒心,但由我自70年代參與義工工作起,我對人性善心的一面有信心。築福農莊印證了這一點,兩年多來,每周日來六、七、八十人,來的人背景不一,工程師、醫生、退休者、學生……都有,是香港善心的表現,多謝,也歡迎有心人加入,多謝。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