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2012
中國威脅論 港交所收購LME勝算低
在歐美不少政壇人士眼中,中國是一個威脅多於機遇。在這背景下,香港交易所首次「走出去」,就是到歐洲去收購英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
按市場消息,香港交易所是最後入圍的4位潛在買家之一,其餘3位入圍者主要來自美國。香港作爲中國的首席國際金融中心,來自香港的收購動機難免也會被「扣帽子」。因此,筆者認爲香港交易所收購最終成功的機會勝算並不大。
其實,除了政治因素之外,LME的特殊架構,也令到對香港交易所絕無優勢。LME成立於1877年,採取公司制模式,其股權由大部分會員持有。參考數據,目前摩根大通是LME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0.9%;其次為高盛,持股9.5%。不過, LME本身有其特殊性和敏感性,在整個有色金屬的定價過程中,擁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整個鏈條當中,從股東到會員到相應產業鏈,利潤甚爲可觀。
以往有不少交易所曾嘗試並購LME,但都失敗。由於LME股權由會員持有,因此大股東對這個小圈子內,騰空出來的會員席位,也必爭奪,從不相讓,曾有中資機構嘗試爭奪,但無功而回。參考摩根大通的未來商業部署,很難想像他們會交出LME的控制權。
另外,從金屬市場需求面看,來自中國的需求,已經主導全球。若果西方國家連資源價格的話語權也拱手相讓的話,中國也將全面壟斷。從LME股東角度來考慮,偏向歐美交易所的可能性會大一些。
或許歐洲可保相關金屬價格的話語權,但是歐洲的短期形勢一點也不樂觀,特別是在法國和希臘大選後,歐債問題要迅速解決,基本上已經沒有可能。
因此,樂觀的預期將不會發生在歐洲,而是在中國和美國。當中,環球市場更憧憬中國人民銀行在本月內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但樂觀的預期能否成真?內地宏觀經濟形勢將有一定的啓示。自3月以來,中央政府執行的各項宏觀政策調整中,最有可能在近期體現效果的政策應該是在3月底擴大信貸投放。如果4月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以及工業產出增加值的表現未能相對3月有較顯著改善,那麼市場對於中國經濟增長制約因素轉移——「從政策調控轉到了需求減弱」的擔憂就得到了驗證,投資者信心會顯著受挫,港股將重新面臨方向選擇。
估計4月份CPI和PPI將持續回落。而月初公佈的PMI資料,均出現些微改善,但改善幅度不及上月。當中「新訂單」部分頗值得關注,滙豐PMI的新訂單指數從3月的47.40上升到48.90,說明新增信貸投放對私營和中小企業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官方PMI的新訂單指數則從55.10下降到54.50,說明對國民經濟總量影響力更大的大中企業及國有企業的經營改善並不顯著。
不過,美國新公佈的經濟數據令人失望,好壞也參差,加上歐元區PMI指數和美國服務業指數較差,扭轉了市場的方向,歐美市場的風險威脅尚未消除。在香港上市的國企股有望受益於內地經濟見底和政策微調,跑贏本地藍籌。但受國際市場牽制,或將弱於A股的表現。
【你點睇?】美國總統大選在即,你認為誰將最終當選?►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