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1/2014
重新定義好工
與一群大學畢業的年青人談起他們這幾年的工作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在這畢業後的十年之內,平均轉了三份工作,有些更回大學讀另外一些科目,轉到另一個行業。
甲說:「進大學時,父母吩咐我讀工商管理,說將來畢業後找一間跨國企業從低而上,只要爭取到這機會,便可步步高陞,不但前途無限,亦是生活穩定。誰知進入這種具挑戰的環境是要付出代價。工時長、壓力大、動輒被上司痛罵揶揄、睡眠飲食無定,今天在這城市,明天在另一城鎮,放假時也要回覆雪片般的電郵。終於我發現這並不是汰弱留強的世界,而是不斷搾取每個人的第一個十年的努力汗水而已。
終於我決定『提早退休』,辭退那份工作,轉到現在這間社會企業發展我的理想,才取回自己的身心健康,真正與同事合作,和有人生有方向有成功感。原來『穩定工作』與公司是否歷史猶久,版圖宏大,而是在於員工是否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乙說:「我的情況也有相似之處,我入讀醫科是因為我的成績好,老師鼓勵,父母亦覺得這是前途好福利佳,社會地位高的專業。讀的時候甚至實習千辛萬苦也難不到我,但是,正式做醫生之後,才發現自己愈來愈不喜歡聽病人囉囉唆唆,脾氣愈來愈暴躁。工時既長,還要讀書考專科試。
終於我不理旁邊所有人反對,放了一個悠長假期去參與一套話劇製作和演出。在這個人生的第一次反叛後,我竟然領悟出我的人生方向,是想為行醫而行醫,而不是為金錢而行醫。所以我找到這間地區診所,努力服務有需要而又被遺忘的一群。也許我這一生也不會是父母眼中的名醫,但是,我希望成為病人眼中仁心仁術的俠醫。」
丙說:「我的父母希望我找一份有前途有遠景的事業,他們見我入大學讀哲學和社會學,第一個問題就是『畢業後有甚麼前景?』我畢業後的三年,每年轉一份一工作,資料員、推銷員、補習社教師。他們氣得七竅生煙,差不多想與我割蓆。結果我真的做了自由撰稿人,現在每天靠三個專欄生活,自由自在。我可以寫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又可仔細分析世情,這真是好好運用大學年代所學的思維方式和批評思想。不過,我有點倦,要新衝擊新體驗,又要轉換環境了。」
表面看來,現代的「好工」標準,與上一輩的標準不同 :生活質素,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 工作意義、成功感等主觀因素,都比穩定的大機構、有錢有地位、終身職業等客觀指標大不同。
不過,我相信兩代都是追求那些主觀因素,分別只在於舊日環境,這些良好的主觀感覺只有在大公司固定工作中找,或者在事業有成時才見果效,而現代環境,可容得下很多可以達標的新工種,而有些舊工種又失去了昔日光華,現代人亦要求這些主觀素質是同步進行,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好工」是否應該重新定義了?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