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5/2014
人人有家,款式各異
讀初小的森仔放學回家後,嘟起小嘴,失去平日那種蹦蹦跳跳的興致。
媽媽問家傭Marie,只知他步出校門已是這模樣,肯定不是路上發生甚麼事,看來是校內有事了。
媽媽耐心地打聽,在一層層抽絲剝繭策略引導,和老師引證一番之下,終於真相大白。
那天早會的嘉賓說:「家庭是十分重要,小朋友,你們家裏都有爸爸,有媽媽。你們都覺得很開心,很幸福。對嗎?沒有爸爸媽媽的小朋友就不幸福了,家庭破碎,小朋友寄養在親戚家中,很寂寞。只有爸爸或只有媽媽的小朋友都會覺得少了一份愛。所以,你們要愛爸爸媽媽,愛你的家!」
校長察覺嘉賓過火,只有在總結時加入一些補救的說話,之後立刻請老師們留意同學的情況,作適當的跟進輔導。
其實,在現代的班房裏,有一半至三分之二的孩子是來自有爸媽同住的家,其他則來自單親家庭、父或母離世、父或母長期在境外工作、還有一些孩子是住在祖父母或由親戚撫養照顧。老師觀察到有不少學生都對嘉賓的說話而感到不快,低年級的同學只是不開心,高年級的同學更清楚對嘉賓的言論表示不滿。
森仔正好是其中一個受這番言論困擾的學生。他的父母在多年前已經離婚,他跟媽媽和家傭姐姐生活,心理和物質生活所需都安排妥當,經常和爸爸見面和去玩。媽媽常常帶著一種無怨無悔的態度,不斷告訴他「雖然爸媽不住在同一間屋內一起生活,但你仍然有爸爸有媽媽,我們都愛你的。」這孩子就是這樣快快樂樂的生活,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任何缺陷不幸。
但是,嘉賓用了很多負面的詞彙來形容其他家庭模式,不斷病態化這些家庭為「不幸、寂寞、破碎、少了一份愛」,有心無意間,傷害了小朋友的心,打擾他們的生活安寧。
老師和校長都感慨萬分說:「演講嘉賓本是高質素的講者,是公認的親子愛家庭偶像,我們卻預料不到他竟然會缺乏敏感度,說出這些帶有傷害成分的言辭,只注重爸媽同一屋簷下的家庭模式,而對其他模式的家庭加上這些負面標籤。
我們這間學校一直以來都知道現代家庭的模式是多元化,所以我們長久以來,都不再堅持學生作文題目是『我的爸爸』、『我的媽媽』,而是『我的家』,讓學生自由地談他們的家庭成員。我們也不會堅持要會見學生的父母而一律說『家長或監護人』。我們常常說:『人人有家,款式各異。』我們相信:『有愛有安全感的地方就是家』,所以我們不斷教導學生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家庭和人家的家庭。
這次邀請的嘉賓,他臨場的言論竟與我們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真的不知他是有心還是無意?是否別有用心?看來要更加倍小心選擇嘉賓了!」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