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8/2016
【談VIP綜合症】名人看病有特權未必好?
今年6月初,傳媒報道立法會議員譚耀宗被質疑在公立醫院插隊接受手術,割除左耳息肉。我立時想起一個「病」:VIP syndrome,姑且譯作「貴賓綜合症」。
認識這個「病」源於譚議員事件揭露前不久,我在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網站上,讀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兼生命倫理碩士課程主任Robert Klitzman的文章,他因應樂壇天王Prince的死提出一條問題:Prince「患上」VIP syndrome嗎?
VIP syndrome並不是一個實質的疾病,指的是醫生面對名人、富人、政壇上有影響力的人、醫界同業――甚至醫生本身上司的家人,又或潛在捐款者等「貴賓」時,背離一般的診治方式,有機會導致不良後果。台灣醫師韋朝榮曾撰文扼要說明:「……若患者身分過於特殊,診斷醫生在壓力下,非常可能出現過猶不及(太過小心或該處理而沒處理)的處置……這種少了平常心的定見,害病人『未得其利反而深受其害』的結果,醫生們私底下廣稱『VIP症侯群』。」(註:台譯syndrome為症侯群)
醫生也是人,面對名人時也會急於取悅他們而安排跟一般病人不同的檢查或治療,又或怯於他們的強勢而沒有堅持恰當的檢查或治療,這些都是VIP綜合症的特徵。此綜合症「受害者」包括另一已故樂壇天王米高積遜(Michael Jackson),有指已故美國第一夫人愛蓮娜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也可能是。
米高積遜生前要求他的私人醫生Conrad Murray處方手術用的麻醉藥丙泊酚(propofol)以助眠,Murray順應了他,在他家給他注射,米高積遜用後停止呼吸,但Murray當時並沒為意,天王最終死亡,Murray被控誤殺罪成。美國西北大學精神醫學及行為科學教授Stephen Dinwiddie接受美聯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一心希望討好名人的心態,顯然促使了Murray做出踰越合理治療範圍的事。
至於1962年死於結核病的愛蓮娜羅斯福,紐約大學內科學教授兼生命倫理課程主任Barron Lerner曾檢視她的病歷,發現醫生沒有及早施以骨髓活檢以助及早確診,卻誤診她患上再生障礙性貧血,並處方類固醇,可能因而削弱她的免疫力,對抗不了感染。當時很多醫生診治她,但沒有一個醫生主持大局,跟一般做法不同,切合VIP綜合症的特徵。加上羅斯福夫人比較有主見,醫生遇上這類強勢VIP病人,臨床判斷如何不被他們左右,實在是挑戰。
再說Prince,前述的哥大教授Klitzman認為,Prince顯然有可能受「貴賓綜合症」所累。他指出,醫生應當在檢查病人後才開出處方,並對所處方的藥物具有相當的專門知識才行。憑當時的資料得知,涉案的兩名醫生,一個看來沒有親自診治過Prince,另一個則沒有處方針對藥物成癮用藥的資格。換言之,若Prince不是名人而是一般人,幾乎肯定他不會受此待遇。
那麼譚議員又有沒有受「貴賓綜合症」影響呢?醫生臨床處理上有沒有過猶不及?由於醫院管理局基於病人私隱的緣故,7月初就此事公布調查報告時,並沒有公開他的病情,外人無從進一步得知醫生的專業判斷有沒有受蒙蔽。相關新聞稿如此寫道:「委員會認為,病人的臨床情況於5月31日(註:接受診症當天)被分類為緊急個案是醫生專業判斷,屬合理安排。」
另方面,按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基金會網站一篇文章的說法,「貴賓綜合症」所指的特殊對待,也包含無需輪候的預約安排。事實上,譚議員的確在預約上得到優待,事件中的「外科醫生及護士長在社交場合與譚耀宗結識後,主動為他排期於9日後診症,有違一般市民親自預約的安排」(見7月6日《明報》報道)。
醫生其實有能力及方法控制「貴賓綜合症」蔓延的。本身接待不少達官貴人的美國克里夫蘭診所2011年為此發表了9點原則,它提到,不貿然改變由來已久且行之有效的臨床做法十分重要。《英國醫學期刊‧職業生涯》(BMJ Careers)今年6月也有一篇文章提出5大貼士以抗衡「貴賓綜合症」,第一點簡單而直接,我嘗試這樣翻譯,作為本文的總結:記住,無論眼前的人是誰,首要的是他只有一個身份,就是病人。
本欄旨在集思廣益,內容謹供讀者參考,惟不能代替醫囑。如有疑問,宜與您的主診醫生商量,以得出切合您的治療方案。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