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9/2016
莊偉忠心臟病發的啟示 心肌梗塞怎自救?
「不開會的CEO」莊偉忠傳出心臟病發的消息後,某報即時新聞立即報道,可見他的「人氣」。近日他在報章專欄披露病發及求醫經過,「醫生話三條心臟血管,一條塞咗百分百,一條97%,一條98%」,及時「通波仔」,形容自己「從鬼門關前走返上陽間」。我讀後第一個感想是:原來坊間對急性心肌梗塞病徵的認識仍然不足,務必把它「提升」至常識層面才行。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俗稱心臟病發(《紐約時報》的動畫有簡潔的解釋)。他文中提及的病徵非常明顯且典型,包括「氣促心翳汗如雨下……去到酒樓,毫無改善迹象,手腳冰冷麻痹……登記門診期間,心口好似畀大石砸,口齒唔清,麻痹惡化,心電圖證實心肌梗塞……」。
認識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病徵很重要,而重要的事要說三遍:
胸口有如被石壓、氣促、頭暈、冒冷汗,還有噁心或嘔吐
胸口有如被石壓、氣促、頭暈、冒冷汗,還有噁心或嘔吐
胸口有如被石壓、氣促、頭暈、冒冷汗,還有噁心或嘔吐
此時需當機立斷,撥打999,並跟接線生講述你的病徵,以便救護員應對。
第二個讀後感,來自數名朋友在facebook的慨嘆。
因為莊先生求醫的私家醫院(原文沒有說明是私家醫院,乃從上文下理推論而來)沒設急症室,當天是星期日,沒有心臟科醫生當值。他本已被送上救護車,等候轉介公立醫院。幸好莊太太聯絡上當醫生的舊同學,由他代為聯絡了兩名專科醫生,飛車趕到,在原來就診的私家醫院「通波仔」,我數名朋友遂有類似「識人好過識字」之嘆。
那麼,「不識人」怎麼辦?
其實,遇上這類情況,到公立醫院急症室比較保險。首先,若非莊太太及時找到老同學,莊先生還是要送到公立醫院急症室的。其次,對疑似心肌梗塞的患者,公立醫院急症室分流站護士有權安排他們接受心電圖檢查,毋須等候醫生指示,並在駐院心臟科或內科醫生確診後,立即安排「通波仔」,因為time is muscle――時間就是肌肉,心臟的肌肉。由患者進入醫院起計,至接受「通波仔」之間的時間,就是醫學界所講的door-to-balloon time,90分鐘內做到是最理想的,目的在於盡快令供應心臟肌肉養份的血管暢通,保住心肌,減低併發症,不致出現莊先生所言「就算唔瓜,心臟細胞肯定瓜咗大把,救番都嘥藥費」的情況。
現時瑪麗醫院有24小時緊急「通波仔」治療。就算其他公立醫院未能安排24小時的,也有部分推行12小時同類服務(9月29日補充:醫院管理局昨天回覆,提供12小時緊急服務的,包括東區、屯門、威爾斯、瑪嘉烈、伊利沙伯及基督教聯合醫院,時間為早上8時至晚上8時)。未能安排「通波仔」時,則向患者注射「通血管針」。不過,根據一位急症科專科醫生的說法,從外國數據得知,「通波仔」效果較「通血管針」好。所以,個人認為,本港主要的急症室若能提供24小時緊急「通波仔」治療最好。
另方面,公立醫院急症室的分流護士,會視乎患者的病情分流到五個類別(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愈危急會愈快得到診治。呈現胸口像被大石壓住的痛――甚至痛上頸或痛上肩、氣促、頭暈、冒冷汗,兼血壓及脈膊不正常的求診人,很大機會被歸入第二類,即危急,局方承諾95%這個類別的患者,能於15分鐘內見醫生。就算被分流至第三類,即緊急,局方也承諾90%患者30分鐘內能見醫生。
這位急症科專科醫生還跟我說,萬一患者本來呈現的病徵不太嚴重而被分到第四或第五類,但後來的心電圖結果不正常的話,分流站護士也會upgrade病人到較緊急的類別。
不過,他同時補充,患者到私家醫院亦有優點,只要它們有心臟科專科醫生當值,也可以很快施以「通波仔」的。
第三個讀後感,就是懂「自救」很重要,也就是不能抹殺莊太太開初要丈夫去醫院的堅持,否則以後發生的事便不一樣。患者愈早到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才可以發揮所長施救。萬一你以為休息一下會沒事,便錯過了時機。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幫自己在先,然後才由其他方面來成全。某程度上,莊先生的遭遇,是否也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寫照?
追本溯源,莊先生也知道問題所在:「自問光明磊落,對人都算幾好,就係對自己唔好,唔識愛惜身體,唔鍾意瞓覺,我知錯啦。」莊先生的分享真坦誠。
至於有沒有人拿此事作文章,為未必需要的非緊急患者施以「通波仔」,那就是後話了。
後記:
一、非常感謝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副主席蕭粵中醫生百忙中抽空接受本人訪問,講解有關心肌梗塞及公立醫院急症室處理此症的情況。
二、本文只能談到典型心肌梗塞病徵,未有觸及非典型的及年長糖尿病人的心肌梗塞病徵(前者例如像消化不良般的飽滯感,後者的胸口疼痛感不太明顯等)。
本欄旨在集思廣益,內容謹供讀者參考,惟不能代替醫囑。如有疑問,宜與您的主診醫生商量,以得出切合您的治療方案。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