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2018
【一代才女林燕妮】她曾言「選擇死亡不是錯,痛苦地活着才可悲」
才女林燕妮告別人間,並於上周中出殯。我不是她的書迷,沒有找過她的文章細讀。不過,緣份到,自然會讀到。好幾次看到她的文章都是純屬偶然,內容都是談生論死,而且說得實在好。看的時候沒有刻意記錄下來,幸好可以在公共圖書館翻查電子剪報系統,把她近一年的專欄文章逐一找出來細讀。
每個人總有一死,又總有面對親人離世的時候。「在他快要離開的時候,我們應先顧及的是他,而不是自己。讓他放心地走,告訴他你可以照顧自己,別大嚷:『你走了我怎麼辦?』那是先己而後他,是自私的。」(〈能以精誠致魂魄〉,善寧會《生死兩相安》圖文集第一冊,2012年9月)
她不諱言贊成安樂死:「選擇死亡不是錯,痛苦地活着才可悲。」(〈清明隨想〉,《明報》專欄「寂寂燕子樓」(下同),2018年4月2日)但她也說,為了在生命末期時既不為難家人,又能讓自己走得安心順心,她覺得應該早早把身後事交代清楚:「每個人都應該有善終權。寫下自己的意願,交予親人,免令他們作出不必要的選擇。愛人變成累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插喉』兩字,其實是不少人的奪命針,只不過,那不是痛快的了斷,而是漫漫無期地拖下去。」(〈安老概念〉,《明報》專欄,2017年11月13日)
友人有點懊悔沒有允許醫生替患上末期病的至親施行急救,疑惑是否害死至親時,林燕妮的回應非常符合「好死」的看法:「我向她豎起大拇指,說她做得十分對。因為,以朋友父親的情形來說,插喉去延長他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甚至可以說,那是延長他的痛苦,既然如此,何不讓他早日安息,對他來說是解脫。對他的子女來說,也是解脫。」她還說:「況且,生有極限,醫也有極限,總不能無止境的強將生命用最殘忍的方式去延續。對所愛的人,總有不捨,也不得不說句再會,要知道,你強留的,只是一副軀體,看着深愛的人苟延殘喘,才是人生最痛。」(〈生與死〉,《明報》專欄,2017年11月14日)
談到「節哀順變」這句聽在喪親家人耳裏可能十分難受的安慰話,她寫道:「節哀,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明明是哀,甚至是痛入心脾的,如何節,如何止。……
「所以,節哀不如改作順哀順痛……
「……人生,總要經歷不少生離死別,除非不是最痛最哀,否則節痛節哀說時容易實行難。」(〈當下〉,《明報》專欄,2018年5月2日)
她寫友人把弟弟骨灰安放在家中的不忌諱:「有朋友把亡弟的骨灰瓶子放在客房的櫃子裏,每有他們兄弟倆的老朋友上來,他便會打開櫃門說:『阿弟,某某來探你了,你們要不要聊一陣子!』
「有時他會把櫃子門維持關上,『今天聊天沒他的事』,他們兄弟倆是感情很好的,兄弟兩人之間可說沒什麼私密,生前死後也一樣。我們明白做哥哥的多麼想念弟弟,弟弟的骨灰的確令他有不寂寞之感,所以人不在骨灰在他也把骨灰當作一個活人。」(〈骨灰〉,《明報》專欄,2017年12月11日)
思念故人至親,最自然不過。面對比她年輕的三位弟妹都在盛年離世,林燕妮有惆悵(〈不要走吧〉,《明報》專欄,2017年11月9日),然而她亦說,在生者要讓將逝者安心離去,自己要好好活着,以奮鬥和思念擁抱他們:「讓他知道你永遠不會忘記他,常常會想起他,他豐富了你的生命,別讓他遺憾而去。」(〈能以精誠致魂魄〉)
她弟弟林振強有一首詞作,由林子祥主唱的《追憶》,姑勿論這是否一首光光追憶父親的詞,還是連帶也追憶伴侶,最後一節描寫的,正是面對已逝親人心靈過渡所至的終極釋懷:
徘徊悠悠長路裏 今天我知道始終要獨行
閒來回頭回望去 追憶去 邊笑邊哭喝啖酒
然而就算哭仍暗私下慶幸 時日在我心留低許多足印
從前從前曾共我一起的 現仍在心內逗留
從前誰曾燃亮我的心 始終一生在心內逗留
如果《追憶》代表林振強的心聲——慶幸自己還有親人的思念在心間,那麼兩姊弟的看法是多麼的一致!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