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1/2018
重劃土地用途 置業非幻想
香港連續8年「榮膺」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地區,以今時樓市熾熱的情況,形勢短期實難以逆轉,若政府在土地及房屋政策上繼續縛手縛腳,市民可能要無奈接受「置業是不切實際的幻想」這個事實。
有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根據293個城市的數據,計算出港樓價與入息比率是19.4倍,即不吃不喝近20年才可買到樓,屬「極度嚴重負擔不起」水平。這類關於置業、供樓的「痛苦指數」其實並不新鮮,以今時樓市趨勢,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莫說樓價與入息比率是19倍,就算90倍也有機會出現!
置業問題難以解決,租樓情況也不遑多讓。捱貴租、住貴樓、逼「劏房」,雖然政府一直以公屋為基層市民解決住屋問題,但公屋3年可上樓的目標,對比今時平均4.6年上樓時間,差距太大。當被問及上樓目標5年內能否達成時,運房局局長坦言情況令人沮喪,也令他羞愧,可見土地房屋難題這座大山,要移去不易。
巧婦難為無米炊,無米落鑊,即使整天嚷著要吃飯,無實際行動種米、煮飯,終難免餓死。同樣,要建屋就要積極闢地,不是覓地,但今時社會有各式各樣的持份者,包括環保人士、受影響的當區居民、發展商等,都會因利益而阻撓政府任何土地拓展的計劃,哪怕那些都只為建公營房屋,總之一概沒有商量。
不能拓展土地建屋,政府還有甚麼可做?以下這些方法,政府真要考慮考慮︰一、只准港人買樓;二、重推租務管制;三、每名港人最多只准擁有一層樓自住,一樓收租。多於此數須被徵收重稅。
在現有土地、房屋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政府要改變遊戲規則︰日後居住環境的標準需要妥協,見縫插針式的建樓恐成常態,而空氣、景觀、休憩及公共空間等宜居條件都要犧牲,齊齊重回50至60年前7層徙置大廈的年代。
要避免這種地獄式居所出現,政府一定要重劃郊野公園地,要釋放出可建100萬個各600呎單位及其配套設施,如學校、道路的土地來建屋,這些房屋全是只租不賣,以免又成為投機者打擦邊球來炒賣。環保人士如反對可訴諸司法,政府打輸了,則各無殼港人就各自走路︰離港發展,或到內地居住,日日坐車回港返工;日日看住蝴蝶翩翩,自己卻要漂漂。
土地稀缺,為買樓,不吃不喝19年,甚至90年,即是要像日本的物業,供足3代才供斷,似乎已是港樓市的必然趨勢,不想如此?大家認為可以怎樣?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上海有女子赴瑞士接受安樂死,引網民熱議。你是否支持安樂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