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8/2018
優化環境 吸納英才
「香港出生率偏低」是普遍共識,近日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對本港生育率「可能是世界上最低」的懷疑,無助於肯定個別勞福政策的作用,政府反而要檢視香港人口及人力資源的整體情況,並製造優勢,吸納人才,而不是一味以為政策可以「催生」而沾沾自喜。
已發展國家及地區的出生率往往不會太高,香港鄰近的國家及地區,例如日、韓、台、澳門及新加坡等,平均每名女子生育嬰兒的數目(生育率)都不多,只在1.41-0.83名之間,各地方生育率的高低,都有其社會、經濟、個人,甚至政治等因素。若政府鼓勵生育,單靠福利政策,甚至要求僱主須有家庭友善措施,例如細微至增加侍產假日數,便可鼓勵到港人多生育或減輕市民育兒的壓力,未免太不切實際。
正如羅致光也說「生育與否屬個人選擇」,而香港的生育率更不必用來比較,它只是一個社會的指標。協助市民生育或育兒,其實只幫到港人對下一代「教與養」問題的一個小忙。不少夫婦對養育及教好下一代感到躊躇,並不是純因家庭經濟問題,更多是因為香港的教育現況,甚至是社會的風氣。
「我們要帶孩子來到一個怎樣的世界?」是很多年輕夫婦都會顧慮的問題,當他們看不到自己認為理想的社會狀態或價值觀時,他們在生育上如何取態,便不言而喻了。
所有家庭友善的政策和措施無疑可鼓勵夫婦生育,但並不是全部,政府應以全面締造一個「吸引人居住」的香港為目標,才是至理。不過,養育下一代不但是個人選擇,而且是家事,政府可以做的著實不多。
不過,應對人口老化,維持社會發展,也不單靠生育或人口自然增長,人口淨遷移(即移入減移出)也很重要。去年人口自然增長僅約1.4萬人,而淨遷移人口則有約3.9萬人,是自然增長的2.7倍!可見移民對香港日後發展的重要。
其實,不少港人嚮往的美國也是一個移民國家,社會的組成來自五湖四海,例如美國歷任聯儲局主席,便有不少都是「外人」,包括耶倫、伯南克、格林斯潘等都非美國本土人士,而這些原本從外移入的移民卻主宰著幾十年美國經濟發展的命運。
無論大家認同與否,生育都是個人選擇,但在「世界是平的」時代,社會必須超脫養「兒」防老的思想,即是社會並不一定是要由土生土長的下一代去支持、延續,以至發展。未來社會更需要有新的形態,像海納百川般吸納不同的人才,香港要見「才」開眼,並維持人才流通,讓這批新一代支持發展,繼續為港創富。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