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2/2011
發展航空母艦的制約條件是甚麼?
建造航空母艦的所有條件是甚麼?哪些因素限制或者制約著一個國家航空母艦的發展?航空母艦和任何一種大型武器裝備一樣,它的發展、研製和建造要受政治、經濟、軍事、技術等多方面的限制,只有在這些方面條件都完全具備或基本具備的時候,發展航空母艦才成為可能,任何一個條件不具備都會影響甚至阻礙航空母艦的發展。
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國家法律、國家戰略、國家外交和國家政策是否允許發展航空母艦這樣的大型武器裝備。一般而言,作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是否發展航空母艦屬於本國的內政,別國無權干預和指責。當然,本國在是否發展航空母艦的問題上,要進行充分的論證研究,研究的重點是看發展航空母艦是否符合本國的戰略方針和外交政策,在與其它武器裝備相互比較權衡的過程中,航空母艦是否是最優選的方案。日本在二次大戰中曾經建造過 25 艘中型航母,所以在戰術、技術和經驗方面不存在問題;其軍費僅次於美國而具世界第二位,達到 500 多億美元,所以不存在錢的問題;在軍事上,要保衛兩個 1000 海里海上交通線,可見對航母的軍事需求十分強烈。這是不是說明日本就可以建造航母了呢?不行,作為戰敗國,它必須受一系列國際條約的限制。日本海軍從 1952 年起就秘密研究航母發展方案,至今仍未間斷,但結果都沒有獲准建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治和外交問題。日向號輕型航空母艦的建造也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欺上瞞下的結果,如果大張旗鼓地發展航母是不會通過的。日本在經濟和科技方面是個巨人,但在政治上它卻是個侏儒,要聽國際社會的,還要聽美國人的,美國在日本有駐軍,日本沒有完全的國家主權,國際上還有許多條約限制它,國內憲法中也有不少條文進行這類限制,所以日本要想發展航母,必須突破上述一系列政治阻礙,否則,發展航空母艦是不可能的。同樣的情況還有義大利,它雖然搞了一艘加里博迪號輕型航空母艦,但國內立法禁止海軍艦艇攜載固定翼飛機,所以在開始階段只能裝載直升機。後來修改了憲法中的條款,才得以攜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並研製成功第二艘能夠攜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凱沃爾號。
經濟因素是一個最容易理解的、也是最實際的因素和限制條件。航空母艦很好,很有用,為甚麼只有那麼幾個國家有而其他國家卻沒有?在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中,為甚麼有的國家發展 10 萬噸級的核動力超級航母,有的卻發展 1 萬噸級的輕型航母,這其中當然有個軍事需求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看誰的經濟實力雄厚,財大才能氣粗,有錢才能發展巨型航母,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20 世紀 60 年代造一艘航空母艦只有 4-5 億美元, 70-80 年代造一艘大型驅逐艦也就是 3-4 億美元,可現在翻了幾番呢?美國的宙斯盾驅逐艦 10 億美元左右,日本的金鋼級驅逐艦乾脆高達 14 億美元,這是甚麼原因呢?物價上漲是一個原因,但重視負載則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艦載電子和武器佔全艦造價的比例從 70 年代的 30% 、 80 年代的 50% ,激增到 90 年代的 60% 、 70% ,日本金鋼級宙斯盾驅逐艦首制艦耗資達 14 億美元,其中主要經費花在了宙斯盾系統方面。
就美國而言, 9 萬噸級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按照 1982 財年的預算,僅採購費就 37 億美元,如果按服役 30 年計算,航母維持費為 111 億美元。 每艘航母有 90 架艦載機,在 30 年中需要更新兩代,這兩代艦載機的採購和維持費就要 198 億美元。航母是海上浮動平臺,是攜載飛機到遠海作戰的平臺,所以光航母是沒有用的,還必須給它配備巡洋艦和驅逐艦等護航艦艇,這些艦艇光採購費就得 67 億美元,還有油水食品等補給費呢,再加上 55 億美元。這樣算下來,一艘尼米茲級航母在整個全壽命週期內的費用就高達 431 億美元。要是按 20% 的通貨膨脹率計算,到 1996 年就要 520 多億美元,到 2009 年則要 800 多億美元!如果按照上述的計算模式來計算 2015 年即將服役的福特號航空母艦,由於其造價就比 1982 財年尼米茲號的 37 億美元高出三倍,達到 110 億美元,那最終的全壽命週期費用可能要超過 2500 億美元。這樣的天文數字不要說第三世界國家,就是英、法這樣的發達國家也難以承受,所以經濟因素是個現實因素,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要發展超級航母是不可能的。
軍事因素主要是看軍事上是否需要,在這方面要論證清楚三個問題:軍隊現有的武器裝備有哪些缺陷?準備發展的航空母艦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彌補這些固有的缺陷?準備發展的航空母艦有哪幾種方案,這些方案是否可行?美國人常說的一句話叫做「需求牽引,技術推動」,所謂需求牽引就是指作戰需求和軍事需求。 1941-1943 年,在那麼短的時間內,當時的美國就建造了數十艘攻擊型航母並改裝了 100 多艘護航航母,這就是軍事需求的牽引效果,軍隊需要,戰事緊急,國家就全面動員,不惜血本發展航母。戰爭結束了,沒有明確和迫切的軍事需求了,航母的數量就減少了,從 20 世紀 60 年代的 50 多艘,減到七、八十年代的十幾、二十艘。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主要公海作戰對象消除之後,沒有強敵對抗了,美國又開始裁減,現在只有 11 艘。軍事需求除牽引航母數量外,對航母品質也有極大的牽引作用。例如,美國海軍的戰略是「前沿存在,由海向陸」,要把自己的海軍艦隊經常擺到別國的門前去,除了管自己的事外,世界各地、全球各大洋它都要管,所以這種作戰需求就牽引出了尼米茲這樣的超級核動力航母,因為它噸位巨大,載機數量多,海上持續作戰能力強,威懾力大。對於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這樣的近岸防禦海軍國家來說,你就是把這種航母白送給它,它也不敢要,不僅花不起維持費,最關鍵的是把這種航母擺在自己家門口沒有用武之地。所以,一個國家確定發展甚麼樣的航母,必須要論證清楚軍事需求。
最後一個限制條件是技術問題。有人認為,航空母艦和衛星、導彈、太空梭一樣,都是高技術武器裝備,所以技術難度很大,一般國家很難掌握。實際上,通過上面的分析和回顧我們可以清楚地做出這樣的結論:航空母艦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所有技術基本上已經成熟,沒有或很少有難以攻克的高技術難題,一般發達國家和能夠建造大型船舶的國家都具有航空母艦的建造能力和技術水準。指出這一點的重要性,在於不要把航母的作用和價值渲染的太過分,也不要把它的難度形容的太過分。有人可能反駁,像俄羅斯那樣的常規起降飛機滑躍起飛技術、像英國那樣的垂直/短距起降技術不都是高技術嗎?是的,但那是飛機的技術而不是艦艇的技術,相反,如果這些技術能夠實現,航母的建造將更加容易。我們迫切需要建立這樣一個概念:甚麼是航母?它首先是一個飛機運載平臺,是一個浮動的海上機場,它的作用是運載飛機和使飛機起飛和降落,沒有太大必要把它建造成一個武器庫和鋼鐵堡壘,更沒有必要把那麼多高技術用在航空母艦艦艇本身的建造上。英國人很聰明,它在新研製和建造的 17000 噸海洋號航空母艦上,破例採用了商船的建造標準,從而使費用大大減少。當然,用商船改裝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案選擇。英國新建造的航空母艦,則採取與法國聯合建造的模式,這樣不僅可以資源分享、技術互補,還可以節省經費。其實,發展航空母艦和製造汽車是一個道理, 1934 年美國底特律汽車城是全美趨之若鶩的城市,因為當時汽車剛剛進入家庭,每個人都在夢想有一輛自己的汽車。可今天,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底特律成為全美最陰冷的城市,當初最火爆的通用汽車公司宣佈破產保護,下屬汽車行業破產重組。十幾年前我們夢寐以求的賓士、寶馬、別克、凱迪拉克、豐田等幾乎所有的世界名牌汽車都已在中國安家落戶,汽車走入千家萬戶,它對平民百姓而言不再神秘,汽車製造技術也不再是高不可攀。儘管如此,我們仍然不敢妄言中國就掌握了汽車技術,因為中國至今還沒有一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汽車品牌,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汽車對於中國人還是個高科技行業。看完美國大片《變形金剛》之後,更讓人感到汽車技術神秘莫測,機械化與資訊化結合之後的汽車人擎天柱不再是一個冷冰冰的機器,他已經具備了人工智慧,汽車人和人之間已經有情感的交流。所以,人的想像力有多大,技術創新的前景就有多麼廣闊。航空母艦技術也是如此,三四萬噸以下的常規航母沒有多大難度,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都可以自行研製和製造。但是,要想製造出尼米茲級那樣的重型航空母艦對一般國家而言是不可想像的,要想製造出福特號那樣的資訊化航空母艦則更是不可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對於從來沒有建造過航空母艦的中國而言,還得要從頭開始,慢慢來。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張召忠博客。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