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2014
儲局退市 五年幣策是與非
聯儲局上月宣布每月減少100億買債,可被視為是退市第一步。這一步做得漂亮,行外人看可能只是股市繼續穩步攀升了一陣子,但其實招中有招,一些潛在兇險暗中已被化解於無形。伯南克確是高手,深諳博弈之道,臨危受命,應付來勢洶洶的金融海嘯,仍得以全身而退。美國的學術界是臥虎藏龍之地,我們平時可見到一批呆頭呆腦之人,不曉得他們在幹甚麼,但複雜的危機出現社會需要對應之道時,往往便有學界高手出山解危救厄,伯老便是一例,我曾用他寫的宏觀經濟課本授課,倒也不算教壞學生。
美國失業率持續下降,實體經濟明顯好轉。
要明白這次退市的意義,我們倒要先回顧檢視一下聯儲局自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的整套政策。
美推緊縮恐再現大蕭條
2008年12月,聯儲局啟動量化寬鬆第一期(QE1),用自己發出的優質信用買走銀行大量擁有的劣質或甚至是有毒的資產。銀行在金融海嘯後,所持資產有些已大幅貶值,有些甚至變成欠債,手上最優質的資產便是現金。但存款人眼見銀行危殆,若大家都跑來擠提,便立時會出現30年代的銀行倒閉潮及大蕭條,銀行自己當然也要死抱著這些現金,不敢把錢借給急需救命的公司。此種情況不妙之極,但伯南克早從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有關大蕭條的論著中取經,知道一定要採用寬鬆而非緊縮的貨幣政策,否則只會複製一個一個大蕭條。在2008至2009年間,除了少數經濟學界高手外,整個世界都充滿末日情緒,紛紛「預測」經濟會如何「爆煲」,往事回顧,我自己當時已屬極度的樂觀派,不能不自讚一番。
但QE1只是頂住了大蕭條出現的壓力,並未能真正把美國經濟拉出泥沼,美國失業率仍偏高,聯儲局惟有重施故伎,在2010年11月加注買入銀行劣質資產,推出QE2。我認為QE2並不如QE1這麼成功。QE1的局限之處是銀行得到聯儲局的優質信用後基本上並無通過多借出款項而增加貨幣,而是把擁有的聯儲局資產放在自己倉庫中「壯膽」,以防擠提出現。市場中的企業也是嚇破了膽,不敢隨便借錢投資擴充業務,就業率也就回落不了。
大蕭條的恐怖情況是免除了,但經濟卻是復甦乏力。
經濟不脫困 利息不會升
此種形勢,等於要聯儲局解決市場中人的心理問題。貨幣政策如何可使人心沒有這麼虛怯?聯儲局在2011年9月21日宣布要實施「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要買入四千億美元的六年至30年期的債券,但賣出同量的三年期以下的債券,這樣做不會增加貨幣量或通脹壓力,其意圖是告訴世人長遠投資是值得的,聯儲局看好長遠前景,而且長債的利息成本也因聯儲局的入市而降低。
失業率指標是「定心丸」
「扭曲操作」的成效似乎並不顯著,美國的失業率仍然高企,聯儲局惟有繼續苦思良策。2012年9月13日,聯儲局終想出新招,外間雖稱此為QE3,但其內容與前有別。聯儲局開始時說要每月買債400億,直至失業率回落到足夠低的水平才會停止,在同年12月又把這每月買債數量增至850億。這招數的背後用意是心理戰:企業不敢投資是怕一旦開了頭,利息卻突然增加便被縛著脫不了身,現在聯儲局卻在派「定心丸」,告訴大家可以用失業率作指標,經濟未脫困,利息便不會上升,而且要等很長時間利息才會上升,所以大家可放心投資。
這心理戰似頗有成效,美國失業率加快回落,但新問題卻來了,既然形勢好轉,聯儲局會否快將加快退市?今次聯儲局在減少買債時,卻同時發出兩個信息;第一是經濟確實是好轉了,投資有利可圖,大家可放膽投資,第二是聯儲局不會這麼快加息,也是大家可放心。聯儲局成功地把大家關心的退市大限轉化為有利投資的信息,而且市場受落,絕非低手能做得到。
轉載自晴報
《說說心理話》說說心理急救:遇危急事故應如何面對?點樣正確提供情緒支援?講錯說話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