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7/2018
貿易戰的勝負標準
中美貿易戰中,甚麼是輸甚麼是贏?應先訂定準則,否則雙方都各自宣稱勝利,便十分無聊。今次是美方主攻,中方是被動地捲入戰局,所以輸贏的標準首先要看美國能否達到其戰略目的,及中方能否排除美方干擾,繼續按自己目標前進。
美國的目標是甚麼?兩個多月前中美談判後發表聯合聲明說貿易戰不打了,但隨後美方卻反悔還是要打,中國有過了這經歷,估計已不再相信美國的某些人,並認定他們的終極目標只是要美國永續霸權。
中國雖然對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成最高國策,無意浪費資源與美爭霸,但中國的迅猛發展使到美國有些人坐立不安,相信若現在不遏抑中國,將來恐怕要不情願地與俄羅斯合作才能多抵擋一會,「修昔底德陷阱」不易破解。雙方勝負的標準應是美國有無能力阻止到中國,無論在經濟或科技上都冒升到世界第一。
貿易戰不但要有目標,也有代價。代價來自它是雙面刃,扭曲了資源配置,傷到了對手時,自己也受傷。例如關稅不但減低了別國的生產,自己的消費者也要付出更高的價錢。設立關稅的國家隨時損失比對手更大,難怪美國有不少不認同特朗普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根本不需回應美國的貿易戰,讓特朗普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便可。
美國貿赤愈多 實際利益愈大
小國若無貿易,後果嚴重,人民可能活不下去,但對大國而言,因國內不同地區可貿易,貿易戰帶來的破壞低很多。同行徐家健教授最近在友報撰文引述美國學者的研究,正好估算出美國若完全閉關鎖國,GDP損失只是8%,但中國卻會高達11.2%。若估算正確,我們可知貿易對這兩國的影響不是這麼大,且影響力相若。美國GDP是中國1.5倍左右,美國GDP 8%絕對值正好約等於中國GDP 11.2%的絕對值。
特朗普及香港某些評論人似乎認定,貿易中有盈餘者便是贏家,有赤字便是輸家,而中國對美貿易有3,700億美元盈餘,所以中國是討了美國便宜,一搞貿易戰,中國失去的出口額比美國輸華的出口額大,所以美國必勝。這是很膚淺的看法,是十九世紀的經濟學。中國對美有盈餘,意味著中國輸出很多商品給美國,換回的是價值較低的商品,加上一些印鈔機印出來並無內在價值的紙張,中國把這些紙張當作儲備,美國便不用再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以換回這些鈔票了,所以美國赤字愈大,愈顯出她佔了大便宜。不過,因為中國輸美產品中有超過三成的元件非中國所造,及在服務業貿易中,美國對中國有巨大盈餘,所以總體貿易上中國對美的順差,應在1,000億美元以下,而不是3,700億,亦即美國討到的便宜只是前者,沒有後者這麼大。
我一向主張貿易戰需要反擊,但反擊的目的是要挑動貿易戰者受到更大的懲罰,使其將來不敢再胡搞,但反擊一樣會自傷其身,所以要有節制,只要使對方討不了好,又感到痛便可,中國根本不用跟美國一起癲、或不斷加碼。
其實,就算中美兩敗俱傷,我相信中國人比美國人更捱得,因窮慣了;而且因為中國經濟增長比美國快得多,受損傷恢復能力定比美國好。在持久戰中這尤其重要。
靠禁售去遏制 難擋中國人韌性
貿易戰的一種形式不是抽對方關稅,而是不賣給對方一些重要或策略性產品。買不到想買的產品自然會有損失,但卻可化解。可化解多少要看產品的替代性。例如,不能在中國買到蘋果手機,可用華為、小米;買不到美國大豆可買巴西的,甚或俄羅斯的;這些雖比不上自由貿易,但替代性可大大減低貿易戰的損失。
外國扣著某些戰略性產品怎麼辦?其實中國過去一直都在壓力或劣境下生產高科技產品,例如超級電腦、送人上太空、核彈、火箭、電子支付等等都是無援助及有壓力下發展出來。我問過好些專家,有些芯片中國尚要長期投資才有足夠技術,有些可用還原工程重現別人的技術,有些產品中國有技術造,但自己產品與市場主導產品不相容,造也賣不出;有些產品只要獲得知識產權便可放手去發展,例如中國的企業收購了芯片公司ARM China51%的股權,當中便大大有利於中國掌握有用的知識產權。
美國若想靠禁售去遏制中國戰略性產品的發展,很可能會弄巧反拙。既然是處於貿易戰狀態,中國大可不再付錢購買知識產權,用還原工程搞清產品如何生產,大幅增加投資發展科技,都可使中國科技發展更快。而中國工程師人數之多,震驚世界,中國有能力在不少科技領域超越美國。若然如此,勝負便分明了。
轉載自: 晴報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