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2015
政策原意扭曲有因
計劃經濟的好處是,政府往往循民生出發,作為制定政策的原意,每每更會因為要堵塞既定政策漏洞而架床疊屋,可惜壞處卻總佔上風,十居其九敗於落實執行之處,令政策原意被扭曲。回歸以來,政府好心做壞事例子多不勝數,較近期而耳熟能詳的三例:
一、上屆政府於2009年推出的活化工廈政策,旨在支持六大產業發展,未見其利卻先見其害,加上辣招遏抑住宅樓炒風,反助長了工廈炒風,工廈成交價六年翻了一番,變相益了大業主與地產發展商,營商成本反被推高,弄巧成拙,德政變苛政。
二、法定最低工資原意為保障勞工權益,以維持僱員合理生活水平,卻產生不少副作用,體力勞動僱員在有選擇下,情願爭相揀選較舒服而工資差不多的工種,影響所及,須從事體力勞動、工時較困身的工種如洗碗、侍應等,均出現人手短缺,工資被迫扯高,伙計惡過老闆不在話下,增加了營商成本,自然又轉嫁給客戶。
三、扶貧政策更是後患無窮,原意為保障貧富懸殊社會下的弱勢群體活得有尊嚴,卻同時引來擺明搭順風車(free rider)之徒,部分具工作能力的新移民,肆意濫用制度,未曾為香港建設已分享香港的成果。
轉載自: 晴報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