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2010
孔子的財富觀
現今人談財富,只著眼於錢財、資產,這些都是物質財富,其實財富也應包括精神財富。精神財富是無形的,它不會像物質財富隨時間推移而貶值。物質財富是身外物,精神財富像智慧、愛心、慈悲等,都是存於內心的無價之寶。人在失意或悲傷時,精神財富總能給人安慰、信心以至人生導航。
今日社會金錢掛帥,很多人似乎已忘卻對精神財富的追求。正是這種忘卻,內心處於嚴重失衡。由於內心世界沒有明確目標指引,沒有崇高理想驅動,沒有堅定信仰支撐,甚至沒有道德力量約束,所以才會對物質財富需求甚殷,對財富累積極度貪婪,以為可以用物質填補精神世界空虛,卻不知道是徒勞的。因為心靈深處的慈悲和愛心,生命內在的信仰和智慧,都不可以用錢買回來。
至於孔子的財富觀,在《論語》中,他對精神財富的論述甚豐。例如他讚賞其得意門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顏回很窮,物質財富不足,吃飯盒過日子,但精神財富豐盛,所以快樂。但這並不表示孔子否定物質財富,他其實是主張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兩者兼而有之。
如果認為孔子樂貧,鄙視財富,可說是對孔子的誤解。有些人斷章取義,以為孔子說「貧而樂」(《學而》),「貧而無怨」(《憲問》以及「富貴於我如浮雲」(《述而》),其實這些話都是在一定前提條件下說的。所謂「貧而樂」不是說一貧如洗、吃不飽,衣不暖,還會作樂,他只是強調人處在貧苦中尚能樂道。至於說「富貴於我如浮雲」,也是從倫理道德原則出發,鄙夷用不正當手段取得財富。
其實,孔子不但明確說「貧與賤,是人之所惡」;更指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他並不否定人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只是在追求之餘,毋忘精神財富。對富與貴的追求,能做到不貪就可以了。在《論語》中,孔子提到「富」不下十七次之多,且從多角度論及。他常把富與貴、富與禮、富與教、富與驕連著講。例如子貢問:「貧而無諂, 富而無驕,何如?」孔子答覆說這還不足夠,謂「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這是更上一個檔次,指的是雖然富起來,卻不會財大氣粗、盛氣淩人,而是謙遜敬讓,是更高層次的品德修養,屬精神財富範疇。
事實上,孔子毫不掩飾自己有發財致富的願望,故說「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執鞭之士」指趕車的,在古代是一種賤役,這裏說孔子不計較職業是否高尚,能發財就可以了。孔子最反對用非法手段致富,講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其後孔門後學所撰的《大學》,便有兩句最能發揮孔子財富觀的話:「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物 質財富是工具,不是目標。仁者以財來彰顯德行,襄助善舉;不仁者是要錢不要命了。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