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及產品法例昨日開始實施。港府人性化處理,表明6個月適應期內不會執法。商戶和市民也正在適應轉用環保或自備餐具。縱初時「小甩漏」難免,但這項促進社會改變習慣的工程料可大致順利,最終實現環保走塑目標。
按此經驗,港府應對棘手得多的垃圾徵費問題換個思維,以緊貼民情的規劃和辦法,推動減少都市固體廢物。當務之急,是首先在管理完善的屋苑,認真做好便利且全面的回收配套。
餐具走塑雖曾令外界滿腹疑慮,但當局事前向商戶進行了大量工作,讓他們有辦法獲得環保替代品下,新例實施整體暢順。不少大型或連鎖食肆昨天之前已轉用環保餐具,市民使用體驗就算略有不同,也沒有甚麼自備餐具無法解決的問題。
對於以中小企為主的約7成食肆現時仍未走塑,港府亦持寬容態度。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強調,管制目的是讓社會慢慢建立走塑文化,而非懲罰商戶,這是一個移風易俗過程,當局會盡力協助,教育為先、人性化地按個別情況處理個案。
環保理念先進 方法不能落後
相比餐具走塑,垃圾徵費對各行各業和市民生活影響大得多。謝展寰坦言,大多數參與先行先試市民認為措施擾民。從官員口風聽得出,港府明顯非常重視並聽取了民意,當局對新例會否如期8月實施仍未有定論,而機會似乎愈來愈低。
其實,無論從環境生態大局著想,還是要解決堆填區爆滿現實問題,源頭減廢都符合社會大眾利益,本身並不擾民,擾民的是不靠譜的執行方法。理念先進,方法也不能落後,才可做出成效,也才可達到政策原意。
觀乎外地經驗,提倡減少家居廢物,都是回收為主,徵費為輔,做好分類回收配套就是成功關鍵。這不能只解決有沒有回收選項的問題,而必須使回收的動作足夠便利,市民自然樂意配合。
將廢紙、膠樽、鋁罐、廚餘分類人人都會,問題只是棄置的過程是否「順手」。成功的回收模式,都毋須民眾費力搬動垃圾多遠,只需在每周指定日子把不同類型垃圾置於家外,或到同層垃圾回收房棄置,只有大型物品才需預約處理。
這就需要當局首先規劃部署好各類垃圾的物流鏈,從前線清潔和回收工人的培訓與工作安排,到全港處理再造回收物品的吞吐能力,每個環節都必須妥善疏通,方能有效實現源頭減廢,也方有進一步實施垃圾徵費的社會基礎。
頂層規劃物流 便利屋苑回收
即使這些要在三無大廈實施充滿難度,但措施若然先在公屋、居屋和管理完善的私樓做好,亦已解決全港家居垃圾的大部分問題,對都市減廢大有幫助。
面對垃圾徵費難題,重視民情的港府應調整策略,因地制宜,參考先行先試反應,從頂層規劃切實可行的垃圾分類回收方案,再全力把配套措施做好做足,最終人性化地執行規管,潛移默化推動市民改變習慣,達致源頭減廢先進目標,並體現港府「執行型、實踐型政府」理念。
《說說心理話》說說心理急救:遇危急事故應如何面對?點樣正確提供情緒支援?講錯說話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