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手態勇掀熱潮,劍擊產業乘勝追
31/07/2024
港隊奧運紀錄破不停,「劍神」張家朗逆境反勝、蟬聯金牌,勢必鞏固劍擊在本地以至國際的「品牌運動」地位。劍手早是體育學院精英運動員大戶,特區政府要延續當前佳績,應乘勢加強與商企學界攜手,為今後有志習劍者改善軟硬件配套,創建校際或區域巡迴賽,推動全盤產業化,形成良性循環。
張家朗在大批熬夜港人遙距見證下,反覆在敗陣邊緣擊敗對手,一舉成為68年來衛冕奧運花劍的第一人。他賽後平靜道,今次證明了香港雖是很小的地方,但只要相信自己,就能做到很多事。
佳績國際盛讚,研夥近鄰辦賽
哪有人想過一個人口僅750萬的城市,總獎牌在開賽後第3天仍能高踞前十,還拿下劍擊最多單項金牌!不少外媒都為兩名金牌劍手,送上對香港久違的讚歎。正如歐洲小國塞爾維亞幾乎已與網球劃上了等號,香港劍擊在環球名聲也愈來愈響。
礙於性質及賽制,為本港拿下奧運史首金的滑浪風帆,從來較難吸引觀眾,比不上劍擊節奏明快、高潮迭起,更有潛力藉商業轉播和贊助有機壯大。
在美國全球最成熟的國家大學體育協會(NCAA)聯賽,以美式足球和籃球最賣座,令大學教練年薪等閒高達數百萬美元,但各大學府也能從劍擊賺取可觀收入,發放獎金羅致環球好手。
這不僅可支持整條體育產業鏈,在提升競賽水平,全方位培訓不同人才,也不可多得。連同江旻憓在內,今屆奧運有8個單項獎牌劍手來自NCAA體制,勝過任何單一國家或地區,總數僅次游泳(何詩蓓曾參賽)。
美國模式不易簡單複制,但密集賽事的作用不言而喻。以歐洲擊劍聯合會(EFC)為另一借鏡,香港政府和劍擊總會也可嘗試聯同實力一樣出色的近鄰,如中國內地、日本和南韓,舉辦學員(cadets)巡迴賽,合力培育新血。
降門檻增劍道,市場化助為生
有別2002年替香港拿下首面亞運劍擊獎牌的何嘉麗,幾乎成年才開始接觸項目,現時很多小朋友小學已開始習劍,未來相信可吸引更多女生,一試「格鬥芭蕾」,但器材昂費的高門檻問題,仍待解決。要康文署牽頭夥拍退役港將等廣辦入門班,或由地產商廉租招攬劍場擦招牌,支持項目進一步普及,確保有潛質的幼苗,都可茁壯成長,投入青訓系統。
剛退役的花劍「大師兄」張小倫,是2000年代初期體育學院首批全職運動員。據他憶述,初入港隊時,劍擊未有專屬練習場,仍要由其他項目借地舖設劍道。雖然體院如今常設15條劍道,但單計成年精英運動員,已有39人之多,僅次欖球,劍擊場地根本供不應求,亦日久失修。上屆政府在張家朗稱霸東京奧運後,曾承諾加快興建體院新大樓,方便劍擊館大增面積,可惜眼下全隊已完成巴黎奧運賽事,場館據報仍未竣工。
本港不少劍手都是廣告商寵兒,文體旅局實應思考,今後如何借鑑歐美經驗,嘗試結合公私力量,推動劍擊產業化發展,令好手毋須達至世界一流水平,已足以靠打劍、教劍維生,業界組織也可輕易借到場地舉辦高水平國際賽。
只要劍擊能奠定可行商業模式,其他有發展潛力的新興運動,例如花式跳繩等成績同樣出眾、觀賞性不相伯仲的項目,自然更有機會開拓出一片新天。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